推广 热搜:

做高兴孩子 莫成“心理孤儿”

   日期:2024-03-18     来源:www.xmpkm.com    浏览:429    
文章简介:伴随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愈加频繁密切,但心灵的交流却相应降低,心理问题患病率有增无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考试重压,与外面的接触极少,交往的范围狭窄,精神世界日渐封闭,心理疾病十分紧...

伴随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愈加频繁密切,但心灵的交流却相应降低,心理问题患病率有增无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考试重压,与外面的接触极少,交往的范围狭窄,精神世界日渐封闭,心理疾病十分紧急。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环境,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特点。心理孤儿实质是一种心理不完善的现象。

心理孤儿现象产生是什么原因

现在,中小学生的父母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办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如此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总是走两个极端: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这样,忽略了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要,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些爸爸妈妈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极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块交流交流,一块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爸爸妈妈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我们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随便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另外,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疾病也相当紧急。据中国家庭调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爸爸妈妈离异,或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爸爸妈妈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如此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总是更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再则,目前家庭居住条件常见改变了,中小学生有了是我们的小天地,这有益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降低。很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父母学院:教育天才孩子有秘诀!)。当他们与大人在一块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可以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块的时候,他们那种开心劲头是成人很难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风韵遭到损害,培养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好的心理。

降低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作为爸爸妈妈要知道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健康知识,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处置事情。要反对棍棒型、过分娇纵型的家庭教育方法,主张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法。父母不止是孩子慈爱的爸爸妈妈,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分数查询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爸爸妈妈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爸爸妈妈亲。父母要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借助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掌握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生活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爸爸妈妈的天职。爸爸妈妈绝不可以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我们的子女于不考虑。常常争吵的爸爸妈妈要掌握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量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可能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赚钱。即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策略,方可说声再见。

作为爸爸妈妈不只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知道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字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

另外,学校应与家庭形成合力,打造家校联系薄,聘请心理辅导老师,打造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状况、人际关系、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开设心理辅导课,拓展个别心理辅导。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